发布时间:2025-04-16 分类:finance 来源:市值观察
一年交付10台人形机器人,五年巨亏超50亿,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优必选可能起了一个大早,赶了一个晚集。
资本市场用脚投票,优必选目前股价较历史盘中最高价328港元大跌近80%,市值蒸发逾1000亿港元。公司能否在产业落地期完成从技术储备到商业闭环的惊险一跃,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。
01
5年亏50亿
最近,优必选交出了2024年成绩单,全年营收13亿元,同比增长23.7%。其中,消费级机器人为4.77亿元,同比增长88%,主要源于猫砂机、扫地机器人等新品表现较好。不过,物流机器人同比大降17.5%,由第一大业务退至第三大业务。
资本市场尤为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业务,不尽如人意。据披露,公司2024年人形机器人收入约3500万元,共计交付10台人形机器人。
分地区看,中国香港以及海外市场收入为4.3亿元,大增超85%,成为主要贡献引擎,占比逐步提升至33%。不过,2025年国际贸易局势突变,海外市场面临受挫风险。
再看优必选盈利能力,2024年毛利率为28.7%,创下5年来新低,较2020年大幅回落16%。尽管这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有关,但更不可忽视的是,物流机器人赛道愈发内卷,毛利率一度下滑至不足10%,拖累整体盈利水平。
摆在优必选面前,更为棘手的是迟迟无法盈利。2020-2024年,公司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50亿元,比同期收入还要多。
在资金流不宽裕的情况下,优必选总应收账款(含坏账准备)高达13.1亿元,同比增长22.7%。其中,2-3年期应收账款为2.63亿元,同比增长337.7%,3年以上为8087.7万元,同比暴增152.5%。坏账准备也升至近4亿元,同比增近70%。
这也就是说,一旦坏账加剧,加之持续大幅亏损、现金流持续流出等问题,可能出现资金链经营风险。此前,知名机器人独角兽达阀,估值一度高达200亿元,多轮融资超50亿元,却因资金流动性突发“暴雷”,便敲响了警钟。
优必选无法实现自我造血,只能依靠外部输血。2024年以来,公司配股高达4次,总融资额为20.7亿港元,甚至超过IPO融资时的10.4亿港元。这亦是股价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从以上数据看,优必选经营面临不小挑战。
02
内部暗流涌动
当前,优必选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,早已在顺遂发展过程中埋下伏笔。
2012年,当周剑创立优必选的时候,国内机器人领域还是一片荒芜。次年,小型桌面级人形机器人Alpha 1S推出,但离真正的具身智能相去甚远。
2016年春晚,540台Alpha1S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,成为优必选发展中一个转折点。半年之后,吸引科大讯飞、鼎晖资本等1亿美元融资,公司估值攀升至10亿美元。
有钱后,优必选研发进程加快。2018年,公司正式亮相第一代Walker,可实现踢球、跳舞等功能,2019年第二代Walker增加了双臂,2021年新一代WalkerX可实现拿瓶装水、下棋、按摩等功能。
正当优必选发展如火如荼之际,内部暗流涌动。
对人形机器人,公司持续多年重金投入,迟迟无法完成有效商业化,而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路径被证明是可行的,且更为清晰,可应用在安防、巡检等场景。是否将更多资源投入人形机器人,还是转向四足机器人亦或是其他消费级机器人,优必选内部出现了明显的路线之争。
僵持之下,优必选部分技术骨干被小米、小鹏等新玩家盯上了。据雷锋网报道,2021年3月,负责运控算法负责人谢岩和步态算法负责人徐喆被小米挖走。
内部关于发展路线的矛盾,在北研所负责人赵明国离职时达到顶峰,随即引发人事大动荡——任晓雨、郭宜劼离职进入傅利叶,成为其技术研发核心力量;李海雷加入鹏行智能,后来又去了大名鼎鼎的众擎机器人……
在2024年12月29日,优必选上市一周年之际,公司发布公告称,创始人兼CEO周剑分别与赵国群、夏拥军、王琳、熊友军及夏佐全结束一致行动人关系。此举引发股价在短短四个交易日暴跌49%。
解除一致行动人,引发资本市场猜测,优必选内部的路线之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,才是导致“分手”的核心原因之一。
技术骨干流失、持续大幅亏损、现金流亏空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必选all in人形机器人的勇气与决心。反倒是发力消费级机器人等赛道,获得了消费者认可。或许“活下来”才是更加现实且严峻的问题。
03
外围群狼环伺
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业务在内部面临掣肘之际,外围市场却在资本涌入下,诞生了一大批竞争实力强劲的玩家。
在市值观察看来,2025年全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格局雏形已经初步显现——围绕广东、浙江、上海、北京经济发达地区,链主企业主要为华为、宇树、智元、小米。
资本市场也围绕其相关供应链进行乐观定价,尤其是宇树及华为机器人概念,在过去短短半年时间内诞生了一大批牛股,包括长盛轴承、双林股份、拓斯达、兆威机电等。
市场通过真金白银来投票,尤其看好宇树、华为系能够在未来人形机器人大潮中获得一席之地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2023年,宇树四足机器人在全球市场拿下70%的市场份额,被称为“地面大疆”,可见其技术与产品性能实力。而双足与四足技术同源,且宇树采用更低成本、轻量化路线,G1售价仅9.9万元起,可谓是行业“杀手锏”级别的存在。
加之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,创始人王兴兴频频出圈,品牌力上了一个台阶,增强了市场话语权。
华为系机器人也会有很强赢面。因为华为在操作系统、大模型、云计算、AI芯片等基础底座方面的研发实力强劲,介入机器人领域,可能扮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角色,将软件方面的能力赋能给机器人联盟,将大幅增强其核心竞争力。
比如,乐聚“夸父”人形机器人深度整合了华为底层技术体系,其核心系统架构由开源鸿蒙与华为盘古大模型共同支撑。
此外,国内还涌现了众擎、天工、越疆、傅利叶、星动纪元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,实力也都不容小觑。其中,越疆近期发布的全球首款“灵巧操作+直膝行走”全尺寸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,售价19.9万元起,较此前行业主流的30万-50万元区间大幅下探,被市场称为“iPhone时刻”。
可见,不管是宇树,还是其他有实力的竞争玩家,对优必选动辄上百万元的Walker系列产品竞争挤压应该都是比较大的。
虽然人形机器人发展如火如荼,但行业要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在硬件层面,行星滚柱丝杠、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还有诸多卡点需要攻关;在软件层面,缺乏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,大脑、小脑等功能非常不成熟。
如此局面,对资金流紧张的优必选可谓是另一大考验,因为人形机器人业务要突围,还需要持续源源不断花钱去攻关技术与产品。
并且,从过去交付情况看,优必选商业转化能力可能与宇树科技等头部竞争对手相去甚远。据披露信息显示,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仅售出10台,2024年也仅交付了10台。
总之,在内忧外患之下,优必选需要有更大魄力来解决好主要矛盾,且保持Walker产品竞争力,否则人形机器人这根“救命稻草”或将在商业化大规模爆发前折戟沉沙。